88kicn 发表于 2009-1-5 22:20

万科体验中心--都市实践

万科体验中心
Vanke Experiment Center
设计 孟岩、刘晓都(都市实践)文 朱冬曼
   
  作为一个典型的“可变空间(Convertible Space)”,万科体验中心从多个层面展示着空间的可能性。它意味着,建筑和空间不只出现或被使用一次,只要它们具有可用性,就有潜力被转化。都市实践小组设计的“万科体验中心”,一方面探索了建筑/空间的生长性及可持续化问题;另一方面,则更进一步探讨了空间发展策略的问题。
  从室外看,粗犷的混凝土建筑里面有巨大的泡泡在闪着光,巨大的差异性带来十足的未来感,也让人对室内的空间充满了探寻的欲望。这里是万科的“产品测试基地”,也是研发部门与客户交流和“共同完成设计”的场所。由客户来体验和试用新产品,并提出最真实客观的改进意见,而产品测试、与客户的互动、对话,则成为体验中心的基本功能。
  在体验中心,人们不但可以了解新产品,也可以尝试一些很有意思的体验,比如在身上绑沙袋,模拟老人或孕妇的感受,通过变换角度
,来体验一些平时不曾注意到的生活中的细节。这些想法让设计师深受触动,他们开始考虑将建筑做得更具开放性,让更多的人,包括孩子都觉得很兴奋,很有意思。只有充分调动起参观者的好奇心,引起人们的兴趣,才能让人关注其中展示的内容,从而吸引人们来体验其中的产品。

88kicn 发表于 2009-1-5 22:20

为了鼓励人的进入和参与,设计师想过很多办法。他们希望这里是吸引人、欢迎人进入的,并通过柔软的质感、轻松的氛围,好玩的体验游戏、内外的交流,让人舒服地沉浸在其中,与里面的展示内容以及整个环境产生各种各样互动的空间体验。体验中心所在的空间,是原建筑中的一个面积逾1500平方米的大展厅,四层通高、由混凝土柱支撑,方正规整,边界硬朗,气氛凝重。在设计师看来,虽然原建筑与体验中心的定位大相径庭,但不失为一座优秀的建筑,应当给予尊重。所以,他们打算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一些比较轻、软的元素,来形成一种对比,创造出新的空间,从而改变场地的气质。循着这样的目的,方案经过了多次推敲与更改,从“平滑的波浪体”,到“光滑的三维体”,最后变成现在的“金属拉丝网片的三维体”。建筑师最终运用了金属的网状三维曲面外皮,柔性边界的平面,流动的内部空间,以及生动有趣的室内展示,恰倒好处地为万科体验中心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载体,使其成为一个在很坚实的空间里面形成的“泡”,用建筑本身表现出体验中心的前瞻性和技术性。

88kicn 发表于 2009-1-5 22:21

 不过,这个“泡”的形成过程可不是吹出来那么简单。实际上,像这种构造复杂的建筑停留在纸上的有很多,但真正在中国造出来的并不多,而需要在两三个月内把这东西建成,更是有些疯狂的想法。起初,建筑师希望使用一些当地的材料,更有朋友建议用竹子一根一根往上编,就像编一个异形的大筐,但用竹子很难保证质量,况且最后里面得有多少人一起来编,时间也不好控制。幸运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家幕墙公司给了设计师很大的支持。最后选定的材料是拉伸铝,就是机场经常做吊顶的最普通的材料,先将它们做成三角面,再通过三角面来拼球面,终于“拼出”了这个眩目的大“泡”。

88kicn 发表于 2009-1-5 22:21

支撑这个“泡”的楼梯与柱子也耗费了设计师很多心思。“泡”内主要的楼梯很平缓,从一层盘旋至二层,从上往下看时楼梯是悬挂的效果,柱子都是斜的,像吊索一样。用斜的柱子同时也是出于结构上的考虑,因为斜柱可以减少跨度,使结构变薄,让楼梯自重较轻。贯通一层、二层、三层的洞口,也被建筑师们用金属做了重新的处理。与一般室内改造项目不同的是,由于建筑的通透性,万科体验中心在展示内部功能的同时,也在对外展示形象,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它也是原建筑的一部分。而在原建筑内盖房子,自然要考虑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大建筑里面的“泡”并不是孤立的,它有两座桥连接到现有的办公空间,同时还保留了原有的桥,并做了重新的改造。

飞影室内表现 发表于 2009-1-6 17:59

坐上沙发了。哈哈
支持楼主d30)

wangzhiyu198708 发表于 2009-1-6 23:54

狂傲飞鹰

厉害啊!

pansf 发表于 2009-1-8 10:19

d30)

轻雨飞扬521 发表于 2009-1-8 13:30

d30) d30) d30) 支持,辛苦了

Y-Y 发表于 2009-12-7 21:38

分享就是快乐!

daiziyang315 发表于 2009-12-14 11:14

设计挺好!蛮喜欢这个调调!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万科体验中心--都市实践

新媒体课创业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