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色七年 发表于 2014-4-23 14:15

拱之舞——鸿坤美术馆设计

设计师:孙大勇、Chris Precht
设计团队:槃达建筑(Penda)

  接触孙大勇、Chris Precht是被他们专注于建筑与设计的态度打动,两位80后国际新锐青年建筑师,创造力是他们的血液,为了创造出可以感知生命的建筑,他们不排斥也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方法,以奥地利和北京为起点,在设计的深度与广度上努力探索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作世界。

  鸿坤美术馆,是他们数个竞赛获奖后,一个相对成熟又具有实验性的完工项目,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 白色的外立面在纷乱繁杂的街道环境中十分醒目。两位建筑师对美术馆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美术馆的本质是对艺术品的保存与呈现的空间。最原始的史前艺术绘画是发生在洞穴中的,如法国发现的拉斯科洞窟被称为“史前卢浮宫”。同时,洞穴也是建筑的原型之一,后来罗马建筑中的 “拱券”便是洞穴结构的一种发展。因此他们选择了 “拱”这一母题进行艺术馆空间的重塑,利用“拱”作为载体,创造了一次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当我进入美术馆参观的时候,一直被一层和通向办公夹层的楼梯空间所吸引,空间的延续性非常强,蜿蜒的弧线和连续的拱门设计,是这个项目一个亮点。在入口大厅上演了一曲光影的乐曲。经典的拱门像是生活与艺术间一道门,穿过它便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拱形雕塑着空间,视线随着蜿蜒的弧线起伏移动。如同欣赏山水画一般,意境油然而生。因为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讲,观者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是视线在跟随线条移动。这个移动的轨迹的韵律性越强,审美的愉悦性也越强。所以这种连续性空间也非常容易吸引人的关注和思考。这对于一个艺术展览空间的入口,显得格外重要。

  “芝麻开门”——鸿坤美术馆开幕展当天,我们看到了靳尚谊80年代和他老师五十年代的画作,以及方力钧、刘小东、杨飞云、曾梵志等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在与建筑师孙大勇的对话中,也了解到实际上开始时美术馆的定位与基地周围的古典建筑风格极不协调,最后他们决定运用对比的手法让美术馆与周围杂乱的城市环景对话,追求一种对比的协调。同时利用美术馆的当代艺术活力来丰富周围的市井生活。这也是两位建筑师针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生命是连续不断的绵延,用运动的观点理解时间与生命是两位建筑师的生命哲学观。因此在设计中他们也在表达着这种连续不断地绵延,同时这也是自然的本质——山川、幽谷、河流、植物、动物和人,没有什么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整体的连接在一起才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所以在美术馆的空间塑造过程中,建筑师除了要努力表达一种洞穴的意向同时,更能感受到是对生命和自然本质的探究。

  另外,美术馆的门口就是一个公交车站,这样为普通大众增加了欣赏和参与的机会。而且艺术馆中重要的当代艺术作品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展览,这也体现了一种当代艺术的社会性。所以美术馆的空间设计,建筑师尽量选择简洁的空间和形态语言,努力为参观者创造一个纯粹的环境来欣赏艺术,通过对场地文脉的思考拉近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

  美术馆的内部包含地上和地下两层,办公区位于夹层。总体约800平米,地上部分有四个展览空间,以临时展览为主。地下空间主要展示馆藏作品,同时还包含一间VIP室。艺术馆空间简洁干净,白色的墙面与天花,灰色的水泥自流平地面。六米的层高让空间显得开阔大气。地下展厅追求经典与高雅,在VIP室内延续了"拱"的母题,但是换做了用木材质来演绎,使空间又多了一层经典与高贵。

  美术馆空间还是以艺术展示为核心,所以在针对重点的公共空间的艺术表现之余,其他展示空间尽量保持了简洁与朴素。为艺术品创造良好的展示环境是美术馆设计的主旨。但美术馆也需要拥有自身的个性,如何平衡个性与需求这对矛盾是在本美术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鸿坤美术馆仅仅是对美术馆空间设计的一次实验与探索。但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艺术展示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原始的空间结构。重构空间、增强艺术馆空间自身的表现性,让空间与艺术共同散发魅力去打动观众。让艺术走入人们的生活,让具有艺术气质的建筑空间来丰富我们城市环境。

项目名称:鸿坤美术馆
项目地点:中国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
项目团队:孙大勇、Chris Precht、权赫、艾晶等
艺术顾问:田恺
项目面积:800平米
开幕时间:2013年12月
摄影师:夏至

yiyuz 发表于 2014-6-19 10:24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拱之舞——鸿坤美术馆设计

25实景案例创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