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联盟 

主题数6

积分1

好友数1

日志

易经

已有 465 次阅读2013-4-6 22:22 | 易经, 华夏五千年, 中国文化, 中华文明


易经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卜筮”利用。“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天师后裔、易经专家张金华云:《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基本释义
拼音:易经[yì jīng]
[the Book of Changes ] 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分《经》、《传》两部分,《经》据传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两种符号重叠演成64卦、384爻,依据卦象推测吉凶。今本《易经》通过释经表达哲学观点,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经是变化的经典[1],其中八卦反映常规变化,六十四卦反映非常规变化。 
“易经”一词包含两种意思:
①即《周易》。原名《易》。汉儒将《周易》(包括经、传)列为六经之一,故称《易经》。
②指《周易》中相对《传》而言的经文部分,传统认为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古人以占筮方式向神灵卜问吉凶、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一定数目,依此数目定出阴阳爻,共求出六爻,可定出一卦卦象,然后依卦辞、爻辞而推测判断出所问事件的后果吉凶。卦爻辞或讲自然现象变化以比拟人事。或讲人事得失判断吉凶。据研究反映了奴隶制时代的社会生活,蕴含较深刻的理论思想。其朴索辩证的观点,表现为承认事物存在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面组成,除纯阳纯阴的乾坤两卦外,每一卦都由阴阳爻构成,卦爻辞大量出现吉凶、得失、益损、泰否等对立概念。承认事物的互相转化,如《泰》小往大来,《否》大往小来。认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向其反面,《乾•上九》。“亢龙有悔。”其发展变化呈循环往复的规律,《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易」字为「日」与「勿」两字的组合。在「日」字有:日月为明,日现月隐,半明不知,是谓「不明」之意。在「勿」字有「不要、无用」之意。两意合为易字。所以「易」为「不明勿用」之义。
易经由卦符、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构成。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卦、坤卦的“用九”爻,“用六”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即有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爻辞。合计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一般认为是卜筮记录。内容涉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事件、人事行为得失、吉凶断语。可分为象占之辞、叙事之辞、占兆之辞。
易经成书年代及作者迄今仍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后世提出怀疑,“五四”以后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易》经文非文王、周公所作。证据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如晋卦卦辞:“康侯用锡与蕃庶,昼日三接。”近人顾颉刚认为康侯即卫康叔,为周武王之弟,称康叔,其事迹在武王之后。(《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故认为《易经》是西周初叶掌卜筮之官所作。陈梦家认为是殷之后遗氏所作,郭沫若认为是楚人馯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认为是楚人所作,李镜池认为是周王室太卜、筮入所作,对成书时间,顾颉刚、余永梁认为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镜池始认为西周初期,后认为是西周晚期;陈梦家认为是西周;郭沫若认为是战国初期;本田成之认为是战国晚期。近代大多数认为:《周易》卦爻辞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于西周初期,因而成书当不晚于西周。持春秋说、战国说者均未将其与传文分开考察。卦爻辞亦不出于一人之手,是卜筮者长期摸索积累的结果。《易经》原来未附《易传》,自西汉费直始,得以《彖》、《象》,《系辞》等传解经。以后郑玄和王弼皆以传附经,故现存版本基本上是经、传合刊的。
流传文本
易经,是儒家四书六经之一。据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八卦和五行说不同。
1973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
释文发表在《文物》1984年第3期上,引起研究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韩仲民《帛易略说》;帛书《易传》释文,最初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第六辑,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续编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卷、四川大学出版社《易学集成》等书。本世纪以来,帛书《易传》新释文又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丁四新《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帛书《易传》共包括《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邢文《帛书周易研究》是第一部学术专著。
学派
1994年在香港文物市场发现了楚竹书《周易》,经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关校注,十分丰富。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等,当代有清华大学国学教授裴翁、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等。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当代无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
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八卦符号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5]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xùn),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gèn),止也;兑(duì),悦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
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 圭, 指土圭。 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 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yáo),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 爻有阴阳两类, 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
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间一横叫二爻,上面一横叫三爻。
八卦有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
八卦歌诀
先天八卦:“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后天八卦:“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数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八卦代数
先天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乾六,坎一,艮八,震三,巽四,离九,坤二,兑七,五为中宫。
八卦方位
  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
八卦所属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八卦的五行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
火—离 离为火。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八卦分割
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八卦。
太阳 少阴 少阳 太阴 , 四象。
阳 阴, 两仪。
八卦分阴阳
乾、坎、艮、震四卦,属阳卦, 其中 艮为少男, 坎为中男 ,震为长男。
(震、坎、艮中阴多阳少,表示阴从阳,故为阳卦)
坤、兑、离、巽四卦,属阴卦 其中:兑为少女, 离为中女 ,巽为长女。
(兑、离、巽中阳多阴少,表示阳从阴,故为阴卦)
后天八卦九宫排列:
巽四、离九、坤二。
震三、宫五、兑七;
艮八、坎一、乾六;
中国古代就有关于填写九宫格的口诀:
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七右三,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以上后天八卦九宫排列数,横竖相加、对角相加之和,均等于15。即:
8+1+6=15;3+5+7=15;4+9+2=15。
8+3+4=15;1+5+9=15;6+7+2=15。
8+5+2=15;4+5+6=15。
卦相
文本符号表
乾 —— 祈使语态,字音延长。
坤 …… 联想
巽 , 复回
震 ? 问质
坎 ! 赞叹
离 。 释义
艮 、 顿停
兑 “” 谕义
卦相
乾 横 谈 查 提琴
坤 钩 喊 望 钢琴
巽 捺 吟 观 木管
震 提 讲 看 三角铁
坎 折 呻 瞧 铜管
离 竖 叫 见 弹拨琴
艮 点 呼 睽 鼓
兑 撇 说 瞥 钹
六十四卦
由来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也就是说,当时文王(西伯昌)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帝纣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狱中,西伯昌潜心研究易学八卦,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出现在《易经》中所记载的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
卦序规律
64卦是成对出现,前一个卦和后一个卦互为综卦,就是把一个卦上下颠倒就是下一个。如果上下颠倒是同一个卦,比如“乾”,那么他后面的卦就是他的错卦,就是阴阳爻全部相反。但是一对卦和另一对卦之间的联系,六十四卦序有多种排法,现行本六十四卦序是其中的一种,就是《序卦传》的卦序,另外还有帛书卦序,京房卦序,元包卦序,邵氏先后天方圆卦序等等。
六十四卦详解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乾[乾上.乾下]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得普施也。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详见词条“易经六十四卦”)
其他详解可参见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著《易经杂说》等著作。
易经六十四卦立体结构:在《乾坤谱》中,六十四卦立体结构如图:
易经传承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但自唐、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列》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当代对于研究《周易》来计,这点应当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非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辩,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杨何,字元敬。元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
  
易学家裴翁在清华大学发表《易经智慧》是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应列为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6]
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亦步亦趋,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起来另辟蹊径,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解说《易经》。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迭羲皇之室。
易经十翼
孔子精通易经,《十翼》孔子所作,为易经插上了翅膀,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易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7]
易学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引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与后果。
反之,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便可知“《易》理”之学,是属于哲学性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总而言之,完整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哲学,只凭心、意识的思惟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明辩。《礼记•五经解》中,提到易学的宗旨,便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洁静”的内涵,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辩的作用。但在明辩理性之间,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
故《经解》中,又说到易学的偏失,很可能会“使人也贼”。他独辟蹊径的研究出:“由乾、坤两卦开始,错综重叠,旁通漫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微”之至。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容,只有专长•坤•复•睽•家人•归妹•渐•姤•?•解•蹇•颐•大过•未济•既济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现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济、未济四卦,每卦各出现十六次。
复由此类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阴阳的无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昼未分以前,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洁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
三个原则
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
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
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教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8]
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8卦•64卦•384爻三个
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象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辨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64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易经》原理。
《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
《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9梁18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当国际象棋大师被电脑击败的今天,计算机在围棋领域甚至无法达到初学者的水平。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易经》编码独特的实时定位系统论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科学可以“重复”的神话,强调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
《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
《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比当代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样的卦符,由于序结构不同而有《连山》、《归藏》、《周易》、《邵氏易》之别。
《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躯。《易经》编码所依据的四论对中国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有着直接影响,直联[象形]•复联[会意]•谕义[指事]•意声[形声]•复合[转注]•错用[假借]都可以在《易经》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中找到依据。
《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学、道学、络医[中医]、行政、军策、文艺、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详细解析
《易经》名字的释解:
《易经》有三个版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所著。另据某些专家论证,水族中的水书有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连山易。<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也就是说因为日月轮转,寒暑交替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世界景象。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定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定理]里,都可以用这个[定理]来释解。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
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意见•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乐》、《礼》、《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感悟、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易经》的撰写
1、《易经》撰写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撰写年代,至今说法不一,据学者们推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撰写:
而关于《易经》的撰写,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2年古文研究无法胜任一家之言,足见郭老也无仔细考证,乃诗人戏言尔。)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李斯使《易经》免遭焚烧,从而流转至今。)
《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画、卦辞、爻辞组成。爻的名称叫做爻题,爻题组成了爻辞,共64×6=384爻题。对应也有384条爻辞,其中乾坤两卦的[用九]•[用六]不是说明爻的,故不算爻辞。
爻辞就是说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和判断吉凶的文辞,如坤卦第一爻[初六]的文辞:[履霜,坚冰至]。就是一条爻辞。
爻题就是说明爻在卦中的位置和阴阳性质的。如坤卦中的[初六]•[六二]等都是爻题,其中“初”表示爻的位置是六爻中的第一爻,其位置在六个爻的最下方。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辞的注释。卦辞原来称彖辞。相传彖是一种长着利牙的怪兽,能咬断铁。故引伸其意为断、判断等意。唐代以后改称卦辞,这样就比较通俗易懂和合乎文意。卦辞就是说明每一卦的要义和判断吉凶的断语,如乾卦中的元亨利贞,就是卦辞。[解释卦辞的《彖传》仍延袭原称使用至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64卦,每卦6爻辞,共384爻辞,此外再加是用九•用六二爻,共386爻]。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根据因此题其篇曰[象],也称象辞。
《大象传》对卦象的解释,是从经卦的取象入手的。六十四别卦由八经卦重合而成,其中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自身重合为八纯卦,其余五十六卦为不同的八经卦的重合。
《大象传》对八纯卦解释是立足于经卦的取象,如以“天行”、“地势”解释乾、坤,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对其余五十六卦的解释亦是立足于上下两经卦的取象,如[屯]卦由上坎下震组成,坎取象为水,为云,震取象为雷,故说[云雷屯]。后一句则以[君子以]开头(少数用[先王以]•[后以]开头,要求从卦象中得到行政•道德•行为规范的启发,后者是从卦象中合理引申出来的,因此也可看成是对卦名•卦象的补充和发挥。
《大象传》的前句往往讲天道,后句往往讲人道。人道从天道而来,天道与人道有同一性,这种由天道而明人道的思维方式受到先秦道家的影响。《大象传》针对全卦而言,与《彖传》相同,但《大象传》绝不涉及卦辞内容,是与《彖传》不同之处。
《小象传》共有三百八十六条。与《大象传》在解释方法上并不相同。《大象传》主要采用取象法,而《小象传》则主要采用爻位法和取义法,以解释爻象。如《小象传》对乾卦六爻的解释,从下爻到上爻依次为:
[阳在下也]•[德施普也][反复道也]•[进无咎也]•[大人造也]•[盈不可久也],对用九爻的解释为:[天德不可为首也。]其中[阳在下也],是从爻位上解说,初九爻居最下位,故谓[潜龙勿用];其他则从义理入手进行解释。
对六爻之位,《小象传》总体看法是:初爻为始•下•卑•穷,三•四爻为犹豫•疑惑•反复,二•五爻居中,得中,中道,上爻为终•上•亢•盈。与《彖传》一样,《小象传》亦用中、正•应•乘•承等术语进行解释,只是《彖传》用以解释卦辞,《小象传》用以解释爻辞。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又称《系辞》,分为上•下篇。是对《易经》的通论。不仅总论占筮大义,而且诠释卦爻辞的观念,阐发《易经》的基本原理。将《易经》由一部占筮著作提升为哲学著作,是《易传》哲理思想的代表。
⑸.《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卦》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卦》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最初《经》和《传》是分开的。东汉郑玄将《彖》和《象》分附到相关各卦下;魏王弼又将《文言》分附到乾、坤二卦下;南宋朱熹《周易本义》恢复郑玄以前的经、传分开的原始排序;明代官方刊行时再次采用用郑玄和王弼的方法,只将《系辞》、《说卦》、《杂卦》和《序卦》四篇单列。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随顺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1.从自然现象来看:[阳:天、日、暑、昼、明;阴:地、月、寒、夜、暗……]。
2.从社会现象来看:[阳:男、君、君子;阴:女、民、小人……]。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例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根本精神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形式。
[易]就是[生][因],而[生生][因缘]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阳]•[阴],再由阳阴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其辨证法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 《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X]•地[Y]•人[Z][解析形量][几何]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掌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庸俗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性格。
《易经》术数
术数又称数术,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术,指方式方法;数,指理数气数。
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一般地说,狭义的术数,是专指预测吉凶的方术;广义的术数就包括天文、历法等了。
狭义的术数学,特指卜筮、堪舆、命理、相术、占梦、择吉等六种最常见的预测吉凶的方术。《术藏》一书所采用的[术数]概念,就是指狭义的术数学。广义的术数学,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一般说来,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
一部易经,广大悉备,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秦始皇焚书时,李斯只见《易经》是卜筮之书,所以未投秦火,这是一大幸事。然而一部大易决不像李斯所见的那样简单。就以卜筮而论,小而言之,可以趋吉避凶,讲到高深处,则如系辞传所说:「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再就义理而论,由有形的卦爻,到形而上的大道,更是超凡入圣的境界。所以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周易是讲变化之道的经书,但变化是事相,是作用,事必有理,用必有礼,理体则不变,所以《易经》有变动的事用,有不变的理体。系辞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这是解释不变的理体。形而下的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是解释变化的事用。理体是事用的根源,事用是理体的显现,两者不可分离。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太极未生两仪之前,只是浑然不动的理体,不见森罗万象。既生两仪之后,便有四象八卦,则是变动不居的事用。
八卦每一卦由三爻构成,再由八卦重之而为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构成,这些都是符号,代表天地人动植矿等万有事物。学易须先认识这些符号,及其代表的种种事物,再研究卦爻变动的法则,以及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周易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上下经系辞彖象文言,都要研读,然后始能观变玩占。最后必须思维,人世间与自然界,一切现象瞬息万变。每一变化都有吉凶祸福之几,而一切变化尽摄在一卦的六爻之中,系辞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又说:「周流六虚,上下无常」,且以人类为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心隐微变化,以及死生之际的显著变化,尽在这虚设的六道卦爻中来回转变,不能休息,惟有超出六虚,始能不受困扰。要超出六虚,则须想见六虚是来自太极所生的阴阳两仪,而阴阳两仪只是一明一暗的幻影。只要看破这幻影,便能打破时空假相,而归于形而上的理体,死生周流的问题自然解决。
周易确是一部奇书,奇妙之处就在由事入理,摄用归体,也就是寓大道于卜筮之中。但是摄用归体并不容易,必须用真实的功夫,那就要举心动念都须观察有无过失,到了无过的境界,可谓工夫已熟,成就圣人的修养。孔圣人不自以为圣,所以只期许无大过。
易经误读
很多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
《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但是由于《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所以通常所说的《易经》就是指《周易》。
挂名释义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
管理应用
用易经管理企业,就要符合易经的精神,易经的精神就是阴阳、就是乾卦和坤卦。企业的管理法则分为阳性管理法则和阴性管理法则。《知行合一》中详细解释了《易经》与企业管理的方法。
管理法则
乾卦的阳性管理法则
乾卦的元亨利贞四德和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伟大精神。把它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就叫做企业的阳性管理法则。我们把它归纳为五点: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经常沟通、凝聚人心、坚持正道。
1、自强不息,是企业的精神支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更是办好企业的精神支柱。自强不息这四个字的关键字有两个。一个是“强”字。这个强是指内在的强;另一个是“自”字。这个自就是自己,而不是他人。所以,其意思是要自己内在强起来。自己强,才能强。自己不强,别人让(要)你强,那是强不起来的。
2、不断创新,始终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
“元”可以理解为创新的能力。《周易》就是讲创新的。这个“元”是指“原始”,那么,原始是永远的原始,还是会过时呢?当然是会过时的。“一元复始”这四个字就足以说明问题。要有年年为“元”,月月为“元”,天天为“元”的思想,要不断创新、不断创造“元”。这样,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3、经常沟通,促使企业和谐发展
亨,就是亨通。通畅;亨就是礼。有了礼,你才有亨通,才能通畅。把它用在企业管理上,就是整个企业上下人人以礼相待。在“礼”字上没有上下级之分、贵贱之分。老总要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与员工谈心交朋友,了解基层情况。员工有事及时向老总反映。一上一下,上下沟通。这样就可以消除隔阂,避免误会。从而达到整个企业的团结、和谐。
4、凝聚人心,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
利者,义之和也;利,义的集合。是把各种义,仁义的义汇集在一起,那才有利。做生意要有义,要做得正当、有正义、有道义。要符合道义来做才行。
5、坚持正道,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贞者,事之干也。做事要有主线并且不能随便改。贞是什么意思呢?事之干也。是做任何事情的主干要贞。《易传》把贞解释为“正”,或“固”、“正固”。正,就是要符合正道,固,就是要坚固。把它用在企业管理上,就是要走正道,做符合天道的事,产品要是“正品”。并要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坤卦的阴性管理法则
坤卦的特性是柔顺,坤卦的精神就是厚德载物。把坤卦的智慧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就叫做企业的阴性管理法则。我们总结出阴性管理的五条法则:包容、柔顺、忍让、顺势、谨慎。
1、厚德载物,是企业的又一精神支柱
厚德载物,“厚”字是个动词,就是要加厚自己的德性、品德,才能承载着万物。我们再看厚德和载物是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或假设关系。因为厚德所以载物;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如果厚德就能载物。也就是说只有增加德的分量,才能承载着万事万物,承载着财物。
2、以柔克刚,出奇制胜
柔顺是坤卦最大的德性。我们做管理的缺乏的就是柔、就是水性思维、就是坤德、就是以柔克刚。老子说: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出奇制胜,是《孙子兵法》说的。它把一些大事作了归纳。发现一个规律。
3,该让则让,欲擒故纵
学习水的“不争”精神,只顾往低处走,不要争强好胜。该让的地方就是要让、要退。我们都是只知道进不知道退。例如,一条虫子,它要进,就得退缩,一进一退,一退一进,退是为了进,不退就无法前进。忍让是为了前进,这就叫欲擒故纵。大家都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这句话。
4、审时度势,自然无为
做企业不能只顾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易经》讲的就是时位。也就是说“时位”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这就是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时势,即顺应时位。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你就急着要去做,那是不会成功的。我们要像水一样顺着山势流动。这就是自然无为法则。要顺势,顺应自然。
5,谨慎从事,经常反思
“含章、括蘘”就是谨慎的表现。我们做企业要谨慎、要隐含,不要夸张,更不要莽撞。曾国藩的作为就是谨慎含蓄的法则。他的座右铭是:“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管理法则
第一、不能随便改动法律法规。这就是说,治国、治厂(企业)不要经常去改动《宪法》、法律、规章制度。这些东西都要相对的稳定。否则,就会失去诚信。
第二、要潜移默化,不能求之过急。就是治国、治厂(企业)时应该用潜移默化的教化方式,去影响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要有太大的动作。千万不要急。
第三、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搞人为的东西。目标定位、规章制度的订立、各项措施的出台都要符合天道地道的大规律。这就是自然无为。不能把外在的、人为的,这样那样的东西强加进去。
第四、要抓住机会,当机立断。就是时间要快,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抢抓机遇。因为机遇是稍纵即逝。稍微慢了一下就没有啦。一个国家(企业),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就是要当机立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管理应用
易经企业管理方法
用太极思维管理企业
《易经》的管理,就是太极的管理。它是个系统,而不是抽出一两个字,或者一两句话。它是一个非常严密的,有着有机关联的这么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二、三、五、八、零。实际上六个字都多了。只要用两个字就够了,那就是“一和零”。因为,我们从伏羲氏作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浓缩到最后,就剩下了一个阳爻、一个阴爻,阳为一阴为零。所以,太极的管理系统,实际就是一个从零到一,再由一到零的一个过程。
由普通管理走向哲学管理
企业管理由下往上看,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普通的管理、科学的管理、文化的管理(最高层面的)。这恰好就是《周易》的易字的。易分为变易、简易和不易,那普通管理是在变易这个阶段,科学管理是在简易这个阶段,文化管理在不易阶段。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 联系客服
    •   QQ 44247496

    •   13693232461
    • 工作日:早9点晚6点


      备用联系:15011229364(电话/微信)

  • 二维码

    官方微信/小红书

    关注室内设计联盟

    •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关注本站公众号
    • 小红书

      关注小红书
  • 发布
  • 收藏
  •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