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高清大图 请拉到文末(1400X2000像素大图)
“融起涧”并非一处建筑改造作品那么简单,它是一次关于“空间精神性”的探索实验。
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节拍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一个让心灵驻足的空间?“融起涧”便是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于宁波老城的一隅悄然生长。这个不足300㎡的空间,通过文化隐喻、自然意象与现代工艺,回应着都市人对“精神临疗地”的想象,也构建了一个介于日常与非日常之间的意识场域。宁波三江口,作为城市的发源地,拥有超越上海外滩的历史厚度。从唐代的明州,到晚清海上通商的门户,这里沉淀着千年城市纹理。业主受传统文化召唤,希望有一处隐于市井的文化属性的精神之所,得以在文化、美学与实用之间达成平衡。
下载高清大图 请拉到文末(1400X2000像素大图)
一楼作为对城市开放的“心灵客厅”,以“景观 + 茶席 + 共享”复合式功能为核心。入口虚实结合,引导访者放缓步伐。地面采用黑色人造石,虽易刮花,却借“不完美的质感”回应使用痕迹即为生活的哲学。可拼接组合的“魔术桌椅”呼应茶事、书法、围炉等多场景需求,成为空间流动性的物化表达。临街立面以可开合帘幕处理虚实界面,关闭时隔绝喧嚣,开启后引入老树光影,形成“街景即画卷”的通透体验。二楼转为私密空间,设有古琴、钢琴、书法区及榻榻米起居区。榻榻米区低窗引树影入室,结合格栅设计,屏蔽街头杂音,创造“坐看风动树影”的内观氛围。钢琴演奏区围绕植被布置,灯光投影至天花板形成丛林光影,与音乐形成感官联动。顶部弧形设计优化声学反射,使音乐与空间产生共鸣。
设计语汇取自三江口“江流汇聚”的地形意象,原建筑“1/4圆”的结构延用至空间布局。入口处的弧形“峡谷”通道、楼梯边缘灯光、吧台曲线、弧面隔断……均形成连续的空间语言,寓意“无限延展的意识路径”。
以“实”为景,黑色石材与浅木形成“重压轻抚”的稳态气质;以“虚”为构,留白墙面、柔性隔断、可穿透光影组成了更为精神化的氛围。同时,景观视角也构建了“向下看水、向上观天”的禅意体验,将“内省”与“外望”交织成冥想路径。设计不以材料昂贵为唯一导向,而是强调质地与意象。地面黑石带有金斑点,如“大地孕金”;楼梯与桌面边缘倒弧处理,以“柔化空间感官”为本。空调风口隐藏在光源之后,最大程度保持顶面整洁,使科技成为空间的“隐形配角”。
“融起涧”,一名三意:“融”象征能量聚合,万象归一;“起”寓意发心与启程,隐喻超越三界的精神归处;“涧”指水之意象,静水深流,承载空间的内在秩序。三字合一,构建一处聚能、启行、承流的精神容器。
下载高清大图 请拉到文末(1400X2000像素大图)
空间中未见直接宗教符号,而是以文化再造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建筑入口“莲花垂柱”形似古建筑柱础,实为装饰亦为“莲意”象征;入口的七个孔暗藏“7”这一佛教数字;一楼木栅设有“融”字铭文,二楼则藏有法师墨迹,光线照射时若隐若现,形成“窥探式”的叙事体验。
下载高清大图 请拉到文末(1400X2000像素大图)
“融起涧”并非一处建筑改造作品那么简单,它是一次关于“空间精神性”的探索实验。它不大,却承载着关于人、时间、宗教与当代城市生活的复杂思考。它如一条细涧,穿越物理空间的缝隙,轻声唤醒人们心底对“安静、流动、归属”的渴望。在高速运转的城市之中,这样一个空间,也许正是我们所需的一滴水,一丝风,一处不被定义的“自在场”。从图纸到现场,设计以1:1还原执行。弧形倒角的墙体,家具倒弧工艺精作,所有细节皆在反复验证中呈现。声学处理与温控系统也隐于无形,达成“无感知之体验”的现代技术美学。预算方面,设计将高成本材料集中投放在视觉及功能核心,如丝绸屏风、艺术涂料;其余以简适材料配合工艺细节,达成感官与成本的最佳平衡。
下载高清大图 请拉到文末(1400X2000像素大图)
下载高清大图 请拉到文末(1400X2000像素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