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东区这栋宅邸,曾为著名艺术收藏家拉里·高古轩所有,并于数十年前由建筑师弗朗索瓦·德·梅尼尔操刀改造,在纽约文化圈内积淀出令人神往的传奇地位。这座由旧时马车库改建的建筑,以独特手法融合了空间奢华感、现代主义风格与渐褪的九十年代风华,其内部三层空间各达300平方米,拱形立面窗与皮埃尔·夏洛的玻璃屋形成对话,底层更设有一方瓷砖铺就的泳池空间。
光影与材质的叙事
艺术与空间的戏剧性
为迎接新一位艺术收藏家入驻,改造工程以重塑契合建筑传奇色彩的入门体验为起点——将原先狭长平淡的入口序列,转化为一场精心设计的空间序曲。方形前厅内,水磨石地坪映衬着稀有的夏洛双联壁灯,河原温与珍妮·霍尔泽的艺术作品相映成趣,延伸式天花洒下朦胧的顶光。受卡洛·斯卡帕启发的空间构图,在此揭开贯穿整个底层的动态空间序列。
石灰华滑门轻盈开启,展现出通往生活区域的雕塑感阶梯。而在登临上层之前,一条深邃的黑色大理石廊道将人引入画廊风格的会客厅。空间中的材质与家具营造出灵动氛围:醒目的锡制吧台、纯白皮埃尔·保兰Alpha沙发组、斯卡帕亲手设计的家具,与让·普鲁维的整体建筑构件相得益彰。这段空间序列最终收束于阅览室——以深灰色灰泥墙面围合的避世茧居。
二层空间将厨房、储藏室、电梯、楼梯间及壁炉等功能体量集约布置于核心区,周边则留作开阔的起居区域。拉希德·约翰逊的三幅巨作与定制粗金属架系统,共同框定着让·鲁瓦耶沙发组。锡制厨房通过整面玻璃门墙与露台相连,室外石灰华种植槽中伫立着西蒙·李的雕塑作品。
这种以“瞬间场景”、收藏级设计及建筑整合为线索的叙事手法贯穿整座建筑。石灰华材质、45厘米宽黑冷杉木地板与黏土灰泥墙面构成的极简建筑体量,通过天窗的几何切割与地坪镶嵌得以打破,重塑出垂直流动的光影轨迹。建筑内部经过掏空重组,重构了与立面窗的视觉关系,并通过增建含主卧套间与屋顶露台的新顶层实现空间扩展——所有这些改造均严格遵循区划法规,确保从街面视角保持隐蔽。
上层卧室区及顶层主卧套间采用更趋温润的材料组合。主卫浴间从双台盆至浴缸、墙面,整体覆以经水刀处理的白色大理石,呈现柔和亚光质感。这个极简而注重触感的方寸之地捕捉着柔和的东北光线。滑门通向骨色麂皮包裹的男女衣帽间,材质过渡精妙至难以分辨灰泥墙面与麂皮的分界。卧室内侧的书房空间吸纳西南光线,配备普鲁维书桌与嵌入式书柜,暗藏式滑门可直达露台。
本次改造既实现了对建筑原有身份的深刻重塑,又延续了与其地段地位相称的空间魅力。建筑立面依然承担着从街巷步入感官秘境的中介职能,但此次改造在内部织入了具有心理转换效能的静谧空间——这些空间随着高度攀升逐渐远离都市喧嚣,愈发展现出茧式包裹的宁谧特质,将纽约特有的锐利美感悄然化解于无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