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餐厅 ©日野摄影工作室
设计单位 勉强设计事务所 项目地点 重庆市大渡口区 项目时间 2025年5月 项目面积 110平方米
城市的生活让大部分人住进了高楼之中,小区商品房是大部分购房者的选择对象。项目是一套常规的四室一厅商品房户型,长居者为两口之家,并预留了父母短居与未来孩子的生活空间。
此房并没有独栋的空间优势,也没有旧房改造自带的痕迹与故事,这也是绝大多数在城市中安居购房者所面临的普遍空间情况。跳离风格的表达与对个人喜好的过度关注,寻求住户之间新的居住体验为目标,是本次设计的思考出发点。
客厅 ©日野摄影工作室
设计认为家不止是一个休憩的居所与对个人审美喜好的回应,更需要让居住者之间拥有更丰富的交流空间,更多元的使用方式,探索让生活介于“日常”和“非日常”之间的可能性。
围绕着从日常两人到多人居住的场景,都可以促发交流的空间构想。设计联想到了逛“街”的感受: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想要进入的空间,也可以随时选择想要停靠休憩的公共椅凳。大家以“街”为主干自主展开活动,是自由的行为与交互。
那是否能以“家”为单位构建这样的居住空间呢,设计由此展开。
客餐厅 ©日野摄影工作室
确立以家为单位的“街心” Establishing a family-based “street hub”
街心往往是以“街”为单位的区域中交流互动最频繁的地带。在“家”这个单位空间中交流最多的地带应是客厅,因此首先将其中心确立为交流的“街心”。
整体空间布局图 ©勉强设计事务所
客餐厅 ©日野摄影工作室
街心通常是最开放且具有地标感的核心区域。于是将家的“街心”设计成一个双面的就座区,打破传统沙发和背景墙、电视墙的组合形式,让空间更具公共感。通过家具和灯具的一体化设计模糊就坐的方向性,以获得更自由的选择,同时增加了区域的中心感。
洄游式居住与交流 Circulation-based living and communication
因“街心”的确立而形成了一个家中的洄游式动线,将家的生活功能需求转化成街中的景观,散布于四周,形成内向的流动性。
原始户型与改造设计后的平面 ©勉强设计事务所
从入户开始,因户型原始结构产生了一条较长的入室动线。为了削弱过长的视线,设计将父母短居的次卧墙体做了倾斜偏出,构成家中的第一处街景。同时在立面进行了开窗,从卧室也能看到生活的“街景”,让其也成为“街”的一部分。
入户区域 ©日野摄影工作室
“街心”四周分别布置了观影、用餐、洗衣、阅读等生活功能,将日常感过强的功能区块做了隐藏式处理,以释放更多的留白与整洁感。
隐藏式电视柜 ©日野摄影工作室
客餐厅 ©日野摄影工作室
中心的客厅与饭厅互通,饭厅亦与书房互通。不同功能区的衔接面中植入了镜面,让洄游的视角变的更为丰富与通透。
功能区中设置镜面 ©日野摄影工作室
倚靠阳台增设的就座区,可依据使用习惯进行组合和拆解,提供了让人更多躺平、发呆、交流的可能性。
阳台就座区 ©日野摄影工作室
卧室在保证私密性的前提下,呼应了客厅空间的公共元素,同时兼具了扶手与挂衣的实用性功能。
卧室 ©日野摄影工作室
空间中的非日常感 A sense of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space
设计希望家的形态是非固定的,因此设计了一组可移动的家具。
中心就座区匹配设计的是可移动的边几,在尺度上刚好可以纳入沙发以节省空间。靠阳台一侧的沙发由多块组成,兼具储物功能。此处的边几则设置了高矮不同的尺度,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使用。
沙发与边几 ©日野摄影工作室
对于非日常感的塑造,设计希望打破一些传统装饰的形态和熟悉感,设计了类似道路路灯形态的灯具,设置在中心和饭厅区域。同时将日常的时钟设计成站台里吊挂的样式,跳脱对住宅装饰的固有印象,产生新的生活视角。
时钟设计成站台里吊挂的样式 ©日野摄影工作室
在家具的细节中采用了具有公共属性的金属材料与滑轮,实现美观和实用的平衡。同时还设计了和地面格子地砖形式一致的草坪地毯,高低凹凸的触感让室内仿佛增加了户外的感受与温度。以交织的日常与非日常感组成空间的新体验。
设计细节 ©日野摄影工作室
设计图纸 ▽
平面图 ©勉强设计事务所
剖面图 ©勉强设计事务所
剖面图 ©勉强设计事务所
剖面图 ©勉强设计事务所
剖面图 ©勉强设计事务所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以家为单位的街心与洄游 项目类型:室内 项目地点:重庆市大渡口区龙湖焕城云耀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5年5月 设计面积:110平方米 设计单位:勉强设计事务所 设计团队:黎俊波、唐文琦、余思静 材料:实木,手工砖,艺术漆,镜面,定制灯具(不锈钢) 木作定制:木云臻 摄影师:日野摄影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