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建筑师 Vincent Van Duysen 擅长以简洁精緻的语彙处理空间,将视线导向材质肌理、光线变化,以及追求永恆优雅的格调,让日常的节奏自然浮现于其中。这样的设计态度,不仅成为此次空间创作的灵感触发点,也促成新澄设计与旅居国外多年的屋主之间,一场非凡的跨文化对话。
“一位不是从国外回来的设计师,遇到一位从国外回来的屋主 — 在没有国外居住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将台湾集合式住宅的格局完整转化,就操作上对我而言,整体过程都是持续在科考与摸索。所以这个案子,有点像是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
处于台湾住宅的既有框架之下,新澄设计总监黄重蔚和屋主开启别于以往的协作模式:屋主如同一位风格强烈的导演,引导著设计方向;而设计者则化身细腻的电影场景师,将抽象的愿景,转化为具体的空间语彙,并注入一丝低调的欧式浪漫,共同成就这场情感丰富、如剧作般的家居场景。
在经典场景中寻找当代节奏
住宅的创意启发不单是取自单一范畴,而是有意识地在欧式语彙与当代语感之间,寻找到一层细腻的“灰阶”。设计师从电影《达文西密码》裡维雷特古堡的静谧厚重汲取灵感,融入柔雾大地色系与俐落的材质线条,为居住者打造出安静中充满律动感的场域。
牆面大面积使用源自欧洲古蹟修复工程的矿物涂料,带有粉肤肌理与温润光感,强调空间的低饱和氛围,也在视觉与触感中,隐约传递著历史的静默与温度。
空间裡的致敬彩蛋更是别出心裁,例如壁灯与吊灯的巧妙错位呼应,便悄然致敬了《穿著 Prada 的恶魔》裡总编 Miranda 寓所,那种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准到位的风格主张。
居所裡展现观感与动作交错的情境,使空间中的每一幕,都能拥有独特的节奏与语调。
进门即入戏,从玄关揭开序章
玄关作为入戏的第一幕,以一道金属网屏风精巧转场过滤,不仅回应风水需求,更宛如舞台拉幕,为屋主归家前安排了仪式性的缓衝。阳光穿透编织的网格,温柔地洒落在石材与地坪交会处,光影与地面饰条巧妙交织,犹如经过精算的镜位佈局,呈现出沉静温润的迎宾氛围。
步入空间后,视线被导引至客餐厅的核心区域,屋主熟悉的生活仪式便在此逐一展开:从容换鞋、为自己倒一杯水,与家人开启对话 ... 每一个日常瞬间,都与空间隐而不显的精妙伏笔环环相扣。
客餐厅的行进节拍与饰品语言
不同于大多数家庭形式,这裡,电视牆不再作为视听主角,而被转化为象徵“壁炉”的精神端景,成为空间情感的核心。这样的设置,正回应屋主对欧洲居家生活“凝聚感”的印象,也重新诠释了客厅作为家人互动重心的角色。
沙发后方的壁灯与餐厅吊灯以错落的节奏配置于空间之中,一静一动之间,牵引著光线与视线缓缓游移。金属壁灯嵌入古典线板的构图中,与柔和斜洒的自然光交织一份内敛的优雅韵味,也与空间裡率性的法式基调相互呼应。设计师形容,这样的灯饰配置“就像是散发著典雅气息的女性身上所佩戴的首饰;壁灯宛如耳饰,吊灯则对应细緻的金饰项鍊”。光线的铺陈串连起牆面、傢俬与材质纹理,控管著情绪的伏线,在沉静与呼吸之间扩展出公共场域的层次与张力。
柔韧质感谱写女性絮语
两间卧室延伸出两种气质鲜明的生活场景:一处如陈年红酒般沉稳饱满,一处则如林间微光,轻盈暧暧。主卧空间选用勃根地红亚麻布作为主视觉背景,与如墨晕般写意的白色大理石相互映衬,搭配镀钛金属的温润光泽,共同构筑出静谧而富有秩序的氛围。
卫浴空间延续著主调,透过天然石材、雾感磁砖与镀钛金属的搭配,营造出简练的纯淨语感。主浴配置大面积的无接缝洗手台与乾湿分离设计,使整体使用动线简洁明确,而镜面收纳与壁龛则依据屋主习惯量身打造,把实用机能灵巧隐于俐落轮廓之中。
女儿房主牆则採用带有深松石色调的蛇纹石,质地斑斓,在光影变化下呈现出森林般的深层呼吸,搭配 Tom Dixon 的宇宙吊灯,如同悬浮星体般轻盈飘盪,为整体空间倾注一抹未来感。更衣室则以雾感莫兰迪绿为主调,透过水平分割的柜体线条,将收纳与展示功能巧妙结合,展现出内敛雅緻气息。
新澄设计站在场景师的视角,细腻地规划居住及视觉层次。当居者真实融入这些佈局,身姿在每一次推门、转身、落座,抬眼之间缓缓显影,流光洒落间,画面就像一帧帧静静流动的长镜头,让我们目见空间正慢慢沉淀出它的样貌。不论是分寸间的尺度距离、质地层叠,到一抹寂静裡的温度,皆恰到好处地捕捉住那些刚刚好,却难以忘怀的片刻及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