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智能建筑”的概念随着AT&T综合布线系统进入中国。近年来,又建成了上海博物馆、广州世贸中心、首都机场航站楼、上海证券大厦、上海金茂大厦等一批具有相当智能水平的大型公共建筑。
智能建筑应以人为本
系统集成是智能建筑技术的关键点与重要标志。它不是单纯的高技术产品的简单堆砌、合成,而是综合运用高新技术来满足人的需要,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用户的需求决定着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内容与发展。智能建筑的直接受益者是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主题,而不是为集成而集成。
建筑智能化应从形势走向实效
我国建筑智能化的主要问题是开通率不高、运行效率低。在发展较快的上海,1998年技术监督局抽查的10幢智能建筑中,仅2幢运转良好,3幢一般,5幢不合格。使建筑智能化从形式走向实效是发展智能建筑产业一项极其迫切的任务。因此,过分强调完全集成不宜提倡。系统集成应按实际需要而为,必须从技术、经营与服务等多角度去全面理解集成的内涵。
智能化应尽显智能本质
智能建筑的“智能”体现在:建筑物能“知道”建筑内外所发生的一切;能“确定”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为业主提供舒适、方便、安全;能迅速“响应”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业主的各项需求。目前我国智能建筑尚没有很好体现其智能本质。为了使智能建筑得以名副其实,有必要引入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等技术。
在建筑消防系统中,已有神经元芯片用于传感器及火灾报警分析的报道。在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用神经网络原理实现设备系统智能总线控制,将模糊逻辑应用于设备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等,专家系统应用于设备故障诊断和分析,实现系统故障的预诊断和预处理等,也有报道。
节能和保护环境是时代的主题。因此,智能建筑能耗的监控对其运行的经济效益有直接意义。能耗监控应能预测负荷并规划能源的使用。建筑能耗涉及多方面内容,若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和预测,过于复杂,效果也不甚理想。把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可以有效地预测负荷,合理地调度能量的使用。
例如,高层建筑热动力学参数模型本质上为分布参数系统,应用系统辨识也很难获得其精确地数字模型,控制效果可想而知。而人工神经网络允许在模型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构成一种具有自学习、自适应的体系结构,在与外界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一种非线性映射或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以正确反映输入与输出关系而不必预先知道这种关系的精确数学模型。基于环境条件,如光照、室温、干湿度等,自动调节供热通风系统,甚至可以自动调整采光角度。可较圆满地对能耗实现智能控制,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
|